0731-88610473
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膜过滤器的历史。
早在2 0世纪6 0年代,膜过滤器就出现在市场上。当时含有0.45微米孔径的膜过滤器被认为是“除菌级”的液体过滤器,并被成功应用于注射剂的除菌过滤。
这些过滤器采用黏质沙雷菌(Serratia marcescens)进行挑战来确认其截留性能。
但是,美国FDA的Frances Bowman博士观察到,某种微生物在104 ~106CFU/cm2的挑战水平时,可以穿透0.45微米的过滤器,造成“除菌”过滤后的培养基的污染。
于是,制药行业就迫切需要一种膜可以完全截留住这种细菌。
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,八十年代初各滤膜生产商各显神通,也发展了各自的方法来进行膜的表征。最后发明了基于ASTM F838细菌截留标准方法,80年代初推出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除菌级过滤器。它是基于聚偏二氟乙烯(PVDF)材料,具有一定孔结构,孔径分布的膜。
那么如何定义这种膜的孔径呢?由于这种膜的泡点值是传统0.45微米“除菌级”膜的大约两倍。于是就用0.45除以2,命名为0.22微米膜。这样的命名是基于人们的通常理解:泡点值与滤膜孔径成反比。
今天,行业内的普遍共识是:将可以通过ASTMF838测试的滤膜孔径标称为0.22微米或0.2微米。